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研究生教育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获奖年份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主要完成人 |
2001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公共实验体系研究与基地建设 | 二等奖 | 伍贻兆、孙久厚、周建江、 王友仁、刘正勋 |
紧密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二等奖 | 陶宝祺、梁大开、袁慎芳、 陈仁文、熊克 | |
2005 | 研究生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开放性实验教学基地建设 | 二等奖 | 姜长生、王友仁、姚睿、 储剑波、孔德明 |
2018 | 需求引领,学科协同,跨界融合——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郑祥明 |
2022 |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朱如鹏,毛军逵,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江爱华,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 |
2022 | 需求引领 价值塑造 能力提升,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
学校研究生教育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江 苏 省 教 学 成 果 奖 | 获奖 年份 | 成 果 名 称 | 获奖 等级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2000 | 研究生教学中的公共实验体系研究与实验基地建设 | 特等 | 孙久厚、刘丽琳、周建江、王友仁、于盛林 | |
2000 | 创造优异学术环境,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 一等 | 周儒荣、周来水、廖文和、陈文亮、程筱胜 | |
2000 | 紧密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一等 | 陶宝祺、熊 克、袁慎芳、于盛林、陈仁文 | |
2000 | 产学研密切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出国防科技成果 | 二等 | 姜长生、徐 涛、许宗泽、吴庆宪 | |
2004 | 研究生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开放性实验教学基地建设 | 一等 | 姜长生、王友仁、储剑波、 姚 睿、陈则王等 | |
2004 | 工科研究生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一等 | 戴 华 朱剑英 殷洪友 古志鸣 倪 勤等 | |
2004 | 建立合作教育新机制, 推进工程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 一等 | 陈 旭、吴晓琳、孙久厚、 江爱华、张 丹等 | |
2004 | 研究生DSP课程和DSP公共实验的建设与教改实践 | 二等 | 周建江 李海林 夏伟杰 王 宏 戴明桢等 | |
2004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刘思峰、周德群、宁宣熙、张 卓、周瑾如等 | |
2007 |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与实践 | 一等 | 温卫东、昂海松、孙永荣、 左敦稳、刘丽琳等 | |
2011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聂 宏、夏品奇、沈以赴、江 驹、刘丽琳、张 环、 李 君、王 严 | |
2013 | 创新理念,立足本土,接轨一流,全面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 | 一等 | 聂宏、夏品奇、江驹、陈国平、姜斌、左敦稳、刘少斌、王严、张卓、黄金泉 | |
2017 | 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一等 | 聂宏、江驹、左敦稳、陈国平、王严、周佼佼、楼佩煌、沈星、徐正扬 | |
2021 | 高端制造业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一等 | 李迎光、朱荻、郝小忠、陈蔚芳、隋少春、游有鹏、徐九华、楼佩煌、何宁、朱增伟、丁文锋、卢文壮、孙玉利、沈理达 | |
2021 | 强化价值引领 提升创新能力,航空科技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冯绍红、高存法、陆洋、郑祥明、佘明、许静、韩楚、钱征华、沈星、魏小辉、吕宏强、胡挺 | |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 | 2015 | 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体系化的留学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 二等 | 江驹、王严、刘丽琳、何宁、郑珺子、周佼佼 |
2015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紧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 三等 | 刘少斌、顾长青、何小祥、周永刚、刘冰、赵永久 | |
江 苏 省 研 究 生 教 育 改 革 成 果 奖 | 2017 | 服务需求,共创多赢——依托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高质量工程专业型人才 | 一等 | 江驹、楼佩煌、王严、周佼佼、陈照峰、王彩云、姚正军、孟凯 |
2018 | 需求引领、志趣激励,大系统工程视域下的研究生特色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郑祥明、王亚彤、李莎、周佼佼、刘双丽、唐志文、王严、张廷赟、丁岚、江驹、张璐、尤德晴 | |
2018 | 课程群类导向 短期团队实践——航天工匠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 二等 | 陈卫东、盛庆红、王博、于敏、闻新、陈金宝、居鹤华、谭蕾 | |
2019 | 优势引领、多维协同,航空航天交叉学科群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葛少卫、江驹、宋迎东、高存法、陈兵、李业芳、赵阳、崔灿、任瑜 | |
2019 | 特色引领、汇聚融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 | 陶勇、张启钱、王亚彤、张廷赟、阙愚、孙占久、王中叶、李君、周佼佼 | |
2020 | 坚持立德树人、深植国防基因,新时代研究生“三全育人”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 | 冯绍红、许 静、高存法、韩 楚、沈 星、钱征华、胡 挺、吕宏强、陆 洋、张小斐 | |
2020 | 信息空天融合 学术工程交叉——电子信息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吴启晖、刘伟强、雷 磊、黎 宁、陈未央、朱秋明、葛 芬、李 萍、周贞琪、郭力榕、张 璐 |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 2018 | 服务需求 协同育人 共建多赢——依托研究生工作站培养高质量工程专业型人才 | 二等 | 江驹、楼佩煌、王严、周佼佼、郑祥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