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良师益友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朱秋明老师:春风化雨育“秋”实,笃行初心引“明”路

作者: 访问量:1179发布时间:2022-04-14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师明智,益友随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发挥导师“领头雁”作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浓厚学术科研氛围,挖掘“导学思政”育人功能,我校全体研究生投票选出10位心目中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导师!

朱秋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通信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导航系统仿真及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受聘专家,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发展教育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青蓝团队骨干成员,多个国际SCI期刊编委和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成员。

发表IEEE TCOM/TAP/TCAS/IoT等高水平论文120余篇,最佳会议论文3篇,中英文著作3部,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主编电子学会标准1项;获得IET全球创新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六十周年校庆“天府特别奖教金”二等奖和教学优秀奖等。


坚守初心,电波信道的实干家 

朱老师本硕博均就读于南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积极投身科研与国防事业。从教多年,朱老师始终坚守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我国通信信道领域存在一定短板,因此朱老师致力于电波传播的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力求解决国家在通信行业的 “卡脖子”问题。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中电系统等近20家国防军工单位的重点型号项目,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5项成果已实现应用转化。

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外,朱老师积极响应国家航天事业的号召,发挥自身对于电波传播理论研究的优势,拓宽研究领域,用有限的时间在星体地貌、宇宙辐射和太阳黑子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机理领域实现突破,构建了月面着陆区和器间通信的无线信号传播模型,为嫦娥三号、四号工程以及火星探测通信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同时,朱老师还突破了连续演进的非平稳信道建模机理和硬件实时孪生技术,主持撰写电子学会标准《无线信道模拟设备测试方法》,自主研发的实时衰落模拟技术应用于多家国内用户单位,打破了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局面,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亿元,获得央视四套报道。

针对国家频谱空间安全和频谱资源管理需求,朱老师所在团队首创将无人机与频谱监测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制了一款具有三维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无人机频谱认知仪,为电磁频谱保障专项行动和珠海航展等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得国内首个IET全球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

因材施教,科创竞赛的启明星

在学生培养方面,朱老师始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牢记教师的职责。他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教育宗旨,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

到今年,朱秋明老师指导硕士生毕业20余名(留学生1名),协助指导博士生毕业2名,其中,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6人,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获得者2人,校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5人,研究生实验室获评南航“五星研究生工作室”。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军工单位、国有企业以及中兴、华为等民族品牌企业工作,或者选择读博深造。

朱老师指导学生获得国电赛一等奖、挑战杯一等奖、创青春全国金奖、3S杯全国一等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竞赛奖项40项。此外,指导研究生作品参展通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EEE ICC 2019,并被2020年5G SDR代表性测试案例收录(国内仅2项);指导研究生论文入选人工智能CCF A类国际学术会议INFOCOM 2022。


细致入微,青年学生的知心人

朱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悉心指导,更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既是学生学业上的科研导师,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科研工作之余,朱老师经常与学生们交流近期生活状况和职业规划,为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自己的经验建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朱老师也会耐心帮助分析,替学生分担压力,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们时常会主动约朱老师一起去食堂用餐,将自己最近的喜怒哀乐与朱老师分享。朱老师也经常会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疫情期间校内无法外出,朱老师还会贴心地给学生们打包小龙虾和糖醋排骨解馋,同学们常说“有天天送小龙虾的暖心导师,不愁论文发不出来!”

· 学生评价 ·

朱秋明老师细致严谨、严以律己,实验室也因此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大到选题框架,小到格式用词,朱老师经常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当投稿截止日期临近时,也经常会牺牲仅有的假期时间帮我字斟句酌地修改论文。日常生活中朱老师也给予我们大哥哥般的关心爱护,天冷的时候总会提醒我们添衣保暖,有时候深夜也会来到实验室,让深夜还在写论文的同学注意劳逸结合、爱护身体,实验室也经常收到他带来的零食水果,让大家在学业科研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

——SX1904061杨阳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