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管理  优秀事迹

研途航向标 | 【明理笃学,筑梦问道】理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767发布时间:2021-12-02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自动化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王丹丹

做一名踏实、努力的基础学科研究生


人物简介

王丹丹,理学院2019级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学院数学专业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副主席。2020年荣获优秀研究生干部和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参加“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2021年获评校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劝学篇》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丹丹经常对自己和朋友说:如果奇迹有另一个名字,那它一定叫努力!

考研到南航很幸运,初入学时,她也面临很多压力,很多知识储备跟不上,又遇到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无法返校学习。有过懊恼、有过退缩,但是导师的话点醒了她:理学是基础学科,学习科研需要花大功夫、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能在基础学科原始创新上有所突破。慢慢地,王丹丹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论文阅读方法:先看摘要记住术语、再看图表,在图表附近找原文、理清文章脉络再通读全文等等。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很快她撰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论文,完成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个小任务。在专业学习外,她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准备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时,王丹丹学习了大量的建模软件,接触到了很多计算机的知识,通过丰富的建模赛题,她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学是工科的基础,自己学的知识在工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因此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希望通过和更多的工科同学交流,促进理工融合。

此外,作为学院数学专业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丹丹带领党员同学们积极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帮助毕业班同学梳理各大城市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积极参与校园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同学当中的一面旗帜。

 

王媛

梦想很高,拾级而上


人物简介

王媛,理学院2019级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第十届研究生羽毛球赛团体季军,2021年荣获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已发表SCI论文1篇。

 

从踏进南航的那一天起,王媛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每天都要有新的收获,都要过得充实有意义。她勤奋学习,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更进一步的知识,扩展更广泛的课外积累,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作为工作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她有着更加坚定的目标,挤过了考研大军,并有幸师从赵洪涌教授。在赵老师的建议下,王媛在研一就选择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起初基础薄弱,她在研一时放弃了很多休息的时间,将周末也用来学习相关知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常常能在工作室看见她的身影。面对科研,王媛也学习到了赵老师最可贵的品质:严谨。每当论文初稿完成后,她都会逐字逐句地检查,特别是英文语法和句式,公式的大小写、正斜体都会仔细校对,以保证准确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媛始终牢记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同时不忘将理论用于实践。今年7月,新冠疫情在南京和扬州突然爆发,在导师的带领下,他们团队第一时间组建了疫情研究小组,运用平日所学知识,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对疫情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这次参与让她深刻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学会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也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艰辛。

回望两年多的科研之路,王媛感悟到只有不断学习、知行合一,思想才会变得更加深刻,才能以更加有智慧、有温度的视野去看待世界。

 

马琨傑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物简介

马琨傑,理学院2019级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2019级团支部副书记。2021年获得三好研究生标兵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称号。在国外SCI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2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1项已授权。获得校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1项,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1项。

 

马琨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研一的课堂里,特别是半导体物理、现代功能材料等他特别感兴趣的课程中,他都会记满笔记本,下课去调研课上老师讲过的文献。深厚的知识储备与强烈的兴趣夯实了他的科研基础。

阚彩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影响马琨傑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看文献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然等于没看”,导师的话时刻提醒着马琨傑,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细心的做事态度,不能想当然。

在研究生期间,马琨傑为了课题的顺利进展和完美呈现,经常辗转课题组各个实验室,只为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有时候因为组内没有表征设备,还会去外校做实验。令马琨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去南京大学做样本表征,制备之路坎坷,前前后后实验失败了很多次,他并不气馁,总结前一次的实验失败原因,夜以继日地做样品,最后终于做出了理想的样品数据。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他在参加学院组织的量子信息国际研讨会时,正是因为前期实验数据扎实和论文详实,被推荐至国际会议上做了一次全英文现场报告,获得了与会师生一致好评。

除了学习科研,马琨傑还热爱摄影,并把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进行了完美结合,为很多实验作品留下了“精彩瞬间”,并把这些图片运用到论文中、科研项目中,变成了自己科研中的别样助力。同时,他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起步也比较早,利用低年级时的寒暑假走进过国防单位、科研院所,最终在导师的鼓励和学院的指引下,拿到中国电科第五十五研究所的录用通知,并许下了科研报国的壮志雄心。

 

钱丽琴

一步一个脚印,向阳成长


人物简介

钱丽琴,理学院2018级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学院高年级博士生班班长。2019年获得校“优秀研究生干部”和学院“优秀团员”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校“社会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校“科研创新先进个人”、“三好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誉称号。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17余篇,其中包含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期刊论文1篇。主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2018年的9月,钱丽琴怀揣着梦想和对博士生涯的向往之情来到了南航。初来乍到的新鲜感中掺杂着课题项目无从下手的迷茫,特别是感到与本校博士同学相比,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才是制胜法宝。

她记得刚入学时,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经常进入“闭门造车”模式,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好在导师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反复叮嘱钱丽琴:做科研,一定要积极主动多交流。钱丽琴才意识到:交流讨论是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要与导师讨论,还要重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时俱进。钱丽琴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仅让我有机会零距离聆听了学术大牛的报告,也让我对自己研究课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导师推荐下,钱丽琴于2020年前往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学习。在留学期间,她积极参与实验室(Laboratory LAGA)讨论以及学术活动,努力克服新冠疫情以及语言障碍带来的种种挑战,严格管理时间,做好生活与科研的平衡。她说:“特别感谢国家和学校资助我出国学习,待学成归来,我也将努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娟

动起来 做有准备的人


人物简介

徐娟,理学院2018级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21年获得“三好研究生”及“科研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荣获国家奖学金。在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另合作参与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2项,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初为研究生的徐娟,满脸都写着“不适应”,晦涩的公式、互动式课堂、陌生的专业词汇,无不挑战着她的科研信心。方法总比困难多,徐娟经常与导师以及同学们交流科研心得,并深刻地体会到:正确的答案总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也会有新灵感在交流中激发,有时短短的几句话,就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就有可能让自己在实验上前进一大步。

徐娟总把做实验的过程比作炒菜的过程,准备好基础食材,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或蒸或煮或炸或炒,加入适量的调味料,当每一味调味料与食材充分混合后,发挥相互作用,最终可以得到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实验亦如此,选择合适的金属前驱盐,适当的温度压强条件,适当的催化剂、还原剂等等,才能获得完美的结构。但实验不可能一次成功,难就难在“适当”,每一个适当的量,都是经过大量参数的对比试验得来的,要记住每一个反应的现象,每一个反应的结果,抽丝剥茧才能得到一盘好菜。

实验记录已经慢慢写了厚厚的一摞,然而实验的不确定性还有可能导致即使做了大量的实验,却也得不到好的结果。2016年入学,直至2020年徐娟才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难道之前的实验经验都白白积累吗?那一定不是的,量变引起质变,动起来,做科研要不急不躁。经过导师悉心的指导,徐娟收获了高产的2020年,和导师一起陆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多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徐娟深知,研究生的生活也并不全是科研。在研究生期间,徐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热爱运动,乐于助人。她是实验室大家庭的“知心大姐姐”,有她在大家都很安心。在科研学习之余,徐娟乐于发现生活的乐趣,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散播至周围的每个人身上。

对于科研学习与生活,徐娟总结到:动起来,认真搞科研;动起来,积极面对生活。掌握主动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琳

以芳华为誓,不负初心


人物简介

李琳,理学院2018级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曾连续三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好研究生和科研创新先进个人。已发表国外SCI期刊论文7篇,申请专利4项,1项已授权,参与江苏省湖泊环境遥感技术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博士生涯中她扮演着学生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这对李琳来说并不是冲突,而是一场互相促进、互相滋养的成长旅程。学习和生活的平衡让她学会了“弹好钢琴”,努力成为效率更高的学生,和一名用实际行动教给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母亲。

博士生涯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李琳与导师的积极主动沟通。初入博士学习阶段,李琳几乎每周要跟导师汇报一次学习心得和问题困难,导师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了她很多学术指导和生活帮助,经常为她设立阶段性目标,一方面为她建立研究的自信心和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保证最终学习科研目标的达成。

伴随着实验仪器的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能力的全面提高,李琳迅速地抓住科研攻关主动权,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开展协作。她在学习时全心投入,和时间赛跑,既有“5+2”,也有每天一次的30分钟散步时间,理清思路、整装再出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写在她座位上的一句话,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李琳在学术研究中磨炼出不懈奋斗的意志品格、独立自主的科研精神。这些也是她通过视频电话,一点一滴传递给女儿的、最好的爱的礼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琳一直奔跑在追梦的路上,不因困难而放弃,而因越努力越幸运。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