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管理  优秀事迹

研途航向标 | 【澎湃动力 潜心深研】能源与动力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406发布时间:2021-11-30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自动化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栾众楷  

打造汽车智能底盘 追梦路上砥砺前行


人物简介

栾众楷,能源与动力学院19级车辆工程博士研究生,“创业南京”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入选者,南航十大杰出青年,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江苏省冠军、最具商业价值奖,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专家库,参与第七届“互联网+”国赛网评,获其他创新创业奖项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得校长特别嘉奖、感动南航等荣誉。

栾众楷致力于底盘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助推我国民族汽车强国梦,助力祖国发展。从小热爱汽车的栾众楷,在2012年本科入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车辆工程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让他在遇到客户提出的工程问题时,能快速地给出解决方案,而学院、导师的大力支持,学校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他的团队提供了将爱好转化为事业的机遇。从2014年起,他陆续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生创新基金等项目,陆续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埋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

从创业想法到落地实践,从“0”到“1”,栾众楷的心里一直都有个民族汽车强国梦。2015年保研后,他进入国内最大车企上汽集团实习,然而他发现,国际巨头博世、采埃孚、舍弗勒等均开始了对于线控底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布局,而在这条玩家众多的赛道上还没有中国企业的名字。“这一次,不能再错失机会,让智能驾驶时代,我们国家的底盘不再受制于人!”栾众楷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这一想法与导师赵万忠教授不谋而合,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群策群力,让这支年轻的团队渐渐强大,瞄准商用车智能化底盘的落地需求,致力于从实验室技术到市场产品的转化。

2018年3月,“天航智能”成立公司,依靠学校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商用车智能底盘被列为南京市重点项目,获得政府资金和场地资助。栾众楷本人也获评2018年南京市“创业南京”创新企业家培育计划,为团队商车底盘的研发及市场运营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成立2年来,天航陆续申请了包含8件PCT专利在内的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的全面布局,形成了软硬结合的坚持壁垒,为进军国际市场做好了知识产权的提前铺垫。随着公司的发展,天航智能先后入选了江苏省科技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站实现创业引领教育,创业反哺科研。栾众楷表示,“团队有雄心,有壮志,要做到引领线控底盘产业化,助推民族汽车强国梦。想尽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去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新一代中国汽车人的梦想。”


陈俊杰  

脚踏实地争做领航人


人物简介

陈俊杰,预备党员,能源与动力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现任百名学生校长“领航团”学习委员。2020年获得航空工业奖学金二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21年获得百佳青年学生、三好研究生标兵等。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专利18项。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项目1项,获得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1项。

陈俊杰本科就读于普通二本院校,“出身贫寒”的陈俊杰不甘于这样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下定决心踏上考研征程。在坚持和自律下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没有学不会,只有不想学”。陈俊杰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他从每一门研究生课程出发查缺补漏,课余时间埋头于文献。就这样,他在硕士课题上大展拳脚,发现了目前海水淡化市场的危机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勇敢尝试投身于新型加湿除湿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事业。经过几个月的钻研,陈俊杰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瓶颈,对加湿除湿海水淡化技术的优化提出了创新观点,基于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SCI文章。随后,带着自主研发的成果,他先后参加了校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第四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分别斩获最佳论文奖以及“互联网+”江苏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付出总会有收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突出的科研能力,陈俊杰在2019年春季的硕博连读申请中脱颖而出,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已成长为一名博士生。

很多人因为惧怕读博而放弃了成为一名博士生,陈俊杰当初正是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毅然选择了博士研究生的道路,怀揣着“龟兔赛跑”的心理,做好“先苦后甜”的准备,抱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勇气,敢于接受挑战,才有了今天科研上的长足发展。


韩笑  

航空报国、分秒必争的女博士进击之路


人物简介

韩笑,中共党员,能源与动力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获校“创新奖”提名奖,连续4年被评为校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录用/发表学术论文13篇,7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省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项。

2015年,怀揣着航空报国的信仰,韩笑保送本校攻读研究生。硕士刚开始,她也曾轻松懒散,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态度和科研状态,及时调整,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科研计划,简称为“9-11-7”,几乎每天早上9点科研到晚上11点,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比课题组博士生还认真,并被大家称为“工作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从看不习惯英文文献,到后来一天十几篇文献的阅读量,从最开始学习师兄师姐的程序和论文,到后来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指导课题组同学。入学第1年,便在导师宋迎东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SCI论文——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硕士期间,以第一/第二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项。科研的过程和成果的取得,更加激起了她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她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选择读博,就是选了一条更加艰苦寂静的路。在韩笑看来,博士和硕士是很有很大不同的,博士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深度、工作量都比硕士高很多。博士有学制,但没有固定的毕业时间,更需要靠自觉,与时间竞赛,尽早完成博士课题内容。她提前对课题研究任务做好安排,及时反省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学习习惯上,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同时制定,每周撰写周总结,记录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下周的计划,并与老师及时交流沟通。看文献时,多思考、多讨论,及时总结归纳记录,为后续查阅做准备;实验测试方面,多请教、早规划,多拍照、多记录,认真分析试验结果,做到实事求是;仿真方面,多询问、多思考、多尝试,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问,韩笑始终按照自己的标准严格执行。

作为研究航空发动机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端部件的一名研发人员,韩笑很早立下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志向,以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造出世界领先的航空发动机为使命。


王一松  

崇高的目标与高度的热情,助你持之以恒


人物简介

王一松,能源与动力学院19级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现任车辆工程专业班长。在自动驾驶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持校创新基金项目1项。

保研本校的王一松在大四就开始进入课题组进行学习,研究方向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决策规划。在自动驾驶刚刚落地的背景下,王一松针对车辆高速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他憧憬着未来可以使用他自己参与编写的算法以及设计的系统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

有了目标与动力,他给自己做了明确的规划: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并对方法框架进行了分析总结,积极主动与课题组师兄师姐讨论学习。其次,自动驾驶是需要大量实践的。因此,他与同学先后参加了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线上仿真赛以及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将自己所学在实践中进行验证。除此之外,他利用暑假时间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科技公司“蔚来”实习,借此机会接触了汽车辅助驾驶规划和设计全流程,对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他深知,做科研,尤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千万不能埋头乱撞,必须沉下心来,理清思路,找到方向。因此,每过一段时间,他会独自思考并整合所学的知识、所做的研究,确保逻辑的科学严谨。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以及不同阶段他的整理、疑问以及思路。

此外,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班长,王一松尽心尽责帮助同学们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因为有着为身边同学和广大群众服务的意识,他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活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一路走来,他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见贤思齐。


陈以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物简介

陈以勒,能源与动力学院动力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2020年获得航空工业奖学金、航心奖学金;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篇,EI收录期刊论文 2篇;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来到如今就读的专业方向,对陈以勒来说是个幸运的意外。他原本计划选择与本科专业更为贴近的传热方向,却因为一些意外进入了气动方向,但十分幸运地遇见了导师俞凯凯。

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科研论文的撰写与修改,都离不开俞老师细致的指点。俞老师的谆谆教导,始终令他印象深刻,比如那句“试了不一定成,不试一定不成”,不断鼓舞着他在那些想要退缩的瞬间继续前进。在一次次的组会中,俞老师帮助他在科研过程中厘清思路,找到突破口。同时也会在他浮躁自满时及时提点,使其能够沉下心来专注科研。

与大部分的研究生一样,他的生活基本上被学习和科研所占据,早八晚九的作息也逐渐成为常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一直坚信着这一点。他还一直坚持锻炼,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他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蔡常鹏  

磨剑励“心”,任重道远


人物简介

蔡常鹏,能源与动力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录用/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两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项。

大四推免结束后,蔡常鹏进入课题组提前开始了硕士研究生活。作为科研小白,复杂的课题要求和任务节点让他倍感压力,没有任何科研基础的他不知如何入手,陷入迷茫,让他一度想要放弃。在家人的开导、导师的指导与鼓励下他逐渐找到了方向,通过不断的文献调研、请教同学、组会研讨,他循序渐进、推进课题进度。虽然是航空发动机控制方向的学生,但由于课题需要,他不仅要掌握发动机建模与控制内容,还要学习矢量喷管内流特性CFD计算、作动机构的空间建模、动力学特性等多方面知识,自知基础薄弱的他坚持每天上午9点在教研室开始科研工作,晚上9点之后才自我放松。高度的自律让他不断积累,在科研中他逐渐养成了边做边整理的习惯,每完成一部分内容,他便把相关结果及时整理汇总,到研二开学时,他已经投出了三篇小论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长为一名“科研达人”。

本科阶段下厂实习时,他的带队老师对他说过,“研究生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句话让他一直谨记于心,让他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也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虽然硕士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蔡常鹏深知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升学与就业的抉择中他将继续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国家奖学金是终点也是起点,将继续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中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邢小龙  

做任何事都不怕早


人物简介

邢小龙,能源与动力学院19级硕士研究生,发表一作SCI一篇、EI一篇、核心一篇、会议论文两篇,发明专利两项,参加第七届“杰瑞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

刚步入研究生阶段,邢小龙和大多数人一样充满了迷茫。科研就像一样耳熟却又未曾料理过的食材,让人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害怕不小心就会毁掉它。他坚信付诸行动是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在研一下学期磕磕绊绊地完成了第一篇小论文,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进入科研世界的切入点。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要留给自己一些试错的机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他曾经在模型建立上遇到过诸多问题,在数值模拟阶段连续几周频繁报错,也曾经在一段代码里饱受折磨,他始终相信学习就像稻田,不可朝种夕收,但日有所长,努力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获得,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面对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关键,面对交叉学科的热潮,课题往往会涉及未曾了解的领域,不免会产生畏惧的感觉,他认为面对新事物,沉心静气的学习、发散性思维、善于提问、积极与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校园生活不能是持续紧张的,良好的体魄是学习生活的基础,放松的心情是科研的维生素,两者必不可少。除了日常学习,他还热爱运动,喜欢与朋友们的休闲娱乐,这如比赛的中场休息,帮助他恢复体力,在下半场中发挥得更好。


朱有坤  

千锤百炼 百炼成钢


人物简介

朱有坤,能源与动力学院19级硕士研究生,担任硕19级控制团支部书记,发表SCI论文一篇,EI论文一篇,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另有一项专利在审查中;获得能源与动力学院2020-2021学年“优秀研究生干部”、“科研创新先进个人”,2019-2020学年“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本科毕业后,朱有坤放弃了毕业旅行,决定利用暑假留校阅读相关文献、协助做试验,为读研做准备。七月中旬,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撰写专利申请书。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接触专利,过程显得格外艰难与漫长。十余次的讨论后让他最终完成了方案设计和专利申请书的撰写。

研一开学不久,有个方向对口的国际测量会议即将召开,他准备投稿,但截稿日期仅剩一个月。论文撰写经验不足、英文功底差都让他时常打退堂鼓,多亏导师多次开导,并在英文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上耐心指导。两个人经常晚上九十点钟仍在办公室交流论文的内容与写作,前前后后七八次修改换来了论文的录用。

科研好比开拓新路,一旦走通一次后,后续将事半功倍。在科研之余,他身为支部书记,积极主动与支部其他成员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分享在学习和科研上的经历,在支部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