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管理  优秀事迹

研途航向标 | 【弘德育材,格物求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奖微展

作者: 访问量:563发布时间:2021-11-30

为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学研究、增强求真创新精神、树立学术报国志向,南航研究生推出“研途航向标·国奖微展”系列报道,聚焦本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展示优秀研究生风采。

青春逐梦,榜样领航。本期让我们走进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榜样力量,寻找前行方向!


吴昊

砥砺笃行,不负韶华


人物简介

吴昊,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博士生,师从郑勇教授,致力于高性能金属陶瓷材料的研发和制备。读博期间共参与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校级等创新项目3项;曾获校三好研究生、科创先进个人、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临近空间杯”博士生科技创新奖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科研是一段漫长的征途,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刚开始从事粉末冶金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时,他也是一名科研小白,面对不同的课题方向也是懵懵懂懂,阅读文献资料时一度觉得自己的想法都在别人的论文里得到了验证,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内容还值得去研究探索。后来,通过与郑老师的交谈和探讨才理解,科研不是照葫芦画瓢,更不是人云亦云,要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去挖掘材料最本质的内容,这对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确,当一个人摒弃浮躁,专心致志去做一件事时,灵感从来都不会枯竭。随着阅读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增多,他发现还有许多科学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也意识到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卸下思想包袱后,吴昊逐渐找到了打开科研的正确方式,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课题的探索实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绝非易事,从研究课题的探索,到实验方案的敲定,再到学术论文的撰写,每个环节都需要深稽博考,反复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时,才发现实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但这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把材料做好的决心。就这样,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凌晨的最后一盏路灯,他几乎每天都奋斗在科研的最前线。方法总比困难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实验终于有了进展,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付出获得了回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基础应用材料研究人员,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他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的应用前景以及潜在的社会价值。读博期间,他作为主要研发人员,为多家企业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金属陶瓷材料,成功应用于工作场合,既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为材料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顾未华

把奋斗和远大理想相结合,不断实现人生超越


人物简介

顾未华,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院级五好导学团队“RLSE”负责人。曾荣获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报告一等奖、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三好研究生标兵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包括中科院top一区5篇,二区1篇,2篇成为ESI高被引;申请专利2项;主持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排名第四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

怀揣理想-敢有梦

2017年,顾未华怀揣着空天报国的梦想报考了南航,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姬广斌教授课题组。从硕士研究生到硕博连读,梦想,看似遥不可及,但南航让她敢于有梦!

苦练本领-勇追梦

她深知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成功实现梦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她一直将学业与科研放在首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其中,中科院top一区5篇,二区1篇,影响因子总和57.711,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达到了16.419,两篇文章成为ESI高被引。以第二作者发表一篇影响因子为30.849的顶刊AM,另发表6篇二作,其中,中科院top一区3篇,top二区1篇。以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公开专利2项,以导师一作,学生三作授权专利1项,公开1项。主持省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以排名第四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加各类竞赛是她乐此不疲的事情,她曾获省级工学3类口头报告一等奖,我校群星创新奖,第六届“光威杯“华东赛区初赛第三,以第二负责人身份参与第六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并成功入围全国三十强,她还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材料图片创作、”互联网+”等科研竞赛。在她眼里,这些奖状不仅是对她个人实力的肯定,也是团队全力付出的实力证明,更加体现了南航人锐意进取的精神!

敢于担当-勤圆梦

此外,她也肩负起应尽的研究生骨干责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她加入校研会新媒体部门,编辑制作“献礼十九大”等专题微信推送,组织或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社会实践、学生工作和志愿活动。她担任院级五好导学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先锋计划”实践活动,负责团队产学研及红色主题活动,自17年硕士入学她向党组织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到2020年的按期转正,她不仅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平时还会把同学们的诉求当做自己的事,把每件小事当做大事。因此她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每年的评优评奖都有她的身影,今年更是获得了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三好研究生标兵的荣誉,这也更加激励她勤于圆梦。

学业展望-报国梦

研途追梦,她一直在路上。未来她将不断完善国内的科研创新工作,拓展吸波频宽与多频谱、结构功能一体化、器件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应用,并开展CSC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将来回国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回报母校,报效祖国!


王浩

不忘初心方显智周万物,笃行致远终能道济天下


人物简介

王浩,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工程系联合培养博士。主要致力于先进航空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生命材料(Living material)3D打印技术的研发;在国际期刊已发表SCI 12篇,其中第一作者一区SCI 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及参加国家级、校级科研项目5项,参加NASA火星项目1项;入选校首届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

王浩同学师从陶杰教授,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先进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通量制备研发及其在新一代飞机上的示范应用”,本科不是材料相关专业的他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自学多尺度高通量计算软件以及算法,作为项目骨干,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掌握了关键技术,设计并研发了多项成果。在科研之中,他对实验数据一丝不苟,对专业知识刻苦钻研。在课题研究中他发现,仅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他有着迎难而上的决心,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与导师沟通实验进展,成为在工作室走得最晚的那个人。导师陶杰教授在百忙之中仍会定期对他的实验进展进行跟进与指导,提出许多创新性的想法,为王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导师的耐心引导,无论多忙,陶杰老师都会耐心批注,对论文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潜心研究、终有所成,经过漫长的磨练,终于在入学第三学期发表了第一篇一区SCI。

同时,他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曾赴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参加知名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三次;在2020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王浩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开始新的研究领域“3D打印生命材料(Living material)”,并探索火星深空可生存资源的利用。在“航空报国”信念的引导下,他将牢记南航人的使命,再次启航,在新的环境和领域内磨练自己,不忘初心方显智周万物,笃行致远终能道济天下。


陶佳麒

幸运、付出与回报的守恒定律


人物简介

陶佳麒,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获得科研创新个人、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顶刊论文3篇,包括一篇高被引论文;以学生一作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以关联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幸运+付出=回报吗?也许不,但陶佳麒愿意相信。

陶佳麒自认为很幸运,幸运的踩着分数线入校,幸运的进入充满活力的课题组,幸运的遇到了倾心培养学生的导师,幸运的找到资源丰富的科研平台,幸运的被师兄、师姐带入门,幸运的与积极向上的同学共事,幸运的迎来了朝气活泼的师弟师妹……其实这么幸运的话,即便划水到毕业也不是问题。但又很幸运,他性格使然地无法接受对自己的不负责。

2020年疫情在家的四个月中,他耐着性子读了近千篇文献,对科研开始产生兴趣。同年回校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次科研兴趣探索。探索过程并不顺利,但不服输的他每天为自己打气,阶段性的整理实验结果,三个月内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午夜一二点更是家常便饭,品味枯燥、享受孤独是他那段岁月的写照。陶佳麒笑称自己是个工作狂,是个卷王,996还不够,得007。一个月的时间赶出了手稿,投出去后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二次兴趣探索。同时进行多项探索工作,准备多种备用方案是陶佳麒的科研习惯。实验做不出来太正常不过,科研笔记的记录中,一年里零零总总进行了近10项兴趣探索,尝试了近40种不同方案。大量的试错才能堆高成功率,有时间因失败而消沉,不如去健身做好体能储备。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才让成果来的更加理所当然。

时至今日,在幸运与付出的共同作用下,陶佳麒已发表6篇SCI,授权1项发明专利,在投1篇SCI,在写2篇SCI,以大论文课题申请到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多个课题组项目结题。未来不一定足够幸运,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付出。陶佳麒坚信,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脚踏实地的性格,是他挑战未知、冲破阻碍的最好武器。


王葛欢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人物简介

王葛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曾荣获三好研究生、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王葛欢于2019年考入本校,开始研究电磁功能材料。为提高专业能力、夯实理论基础,课余之外,她都在工作室查阅课题相关论文,在阅读了上百篇文献后,她整理并撰写成一篇综述文章,导师姬广斌教授在行文逻辑、绘图、组图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并耐心指导。经数月修改,第一篇SCI论文终在研二上学期接收发表。

受疫情影响,她的课题起步较晚,实验进度慢,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她选择摒除杂念,仔细阅读文献,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目前她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

除了学习和科研工作,她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来开阔眼界、获取新知。在第二届全国电磁功能材料会议上聆听了众多业内专家的汇报,使她对研究方向和当前的关键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启发了思考,最终带领本科生在“潮州三环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邀请赛上披荆斩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

回顾两年的科研生活,她认为自律、专注和平和的心态是取得成果的关键。只有严格的约束自己、专注研究、勇于探索未知,不畏一时的失败方能有所成就。


范海云

只有不断尝试,才能看到新世界


人物简介

范海云,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获得科研创新个人、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加“中国材料大会2021”并作口头报告。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回首研究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感慨万千,这里有实验进展顺利的喜悦,有花费大量精力却功亏一篑的辛酸,是坚持,是追求,是信念,让她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学生逐渐转变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在这里,她非常感谢导师何建平教授,何老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在生活、科研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她巨大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让她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关。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当别人还在迷茫的选择课题的时候,范海云同学已早早地确定了研究方向,每天上课之余,便是阅读文献,从文献中寻找灵感和思路,同时实验也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让她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研究内容的开展并不顺利,由于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实验现象无法重现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多次改变条件参数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这并没有让她气馁,也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反而让她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总结,用变通的思维方式顺利解决了科研问题。

她常常是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的,回到寝室时,室友都已经休息了。有付出也就有收获,读研期间她主持了研究生开放基金项目,公开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除了开展实验工作,她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收获了领域内大牛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些可谓是她在科研路上的“催化剂”和“指明灯”。当别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拼的时候,她一直坚持做自己。把坚持变成习惯,把自律变成生活态度,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二十几岁正值风华正茂,她常说:“我乐于做我热爱的工作,如果失败我就重头再来,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看到新的世界”。她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成功永远都是在等待有准备的人。


锤炼品德,勇于创新

实学实干,追求卓越

这是每位国奖获得者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

也是更多南航研究生

正在努力奋斗的方向

愿你们

不忘初心,乘风破浪

争做一名具有中国灵魂的卓越英才!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