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

作者: 访问量:1053发布时间:2021-09-1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40周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后全面部署落实的第一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研究生教育迈进新时代。面向“十四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我们在回顾总结40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作为重中之重,以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适应新时代,把握新主题,自觉新担当,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一、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突出表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1978年研究生招生仅1万余人,2020年已达到110.7万人,其中硕士生99.1万人,博士生11.6万人。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达到314万人,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从横向比较看,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在新增就业人口当中,美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为15%,我国尚不足1%。整体上,目前我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为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在9人左右。因此可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还是比较有限的,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和需求。

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含了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新期待。实际上,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舆论关注培养粗放、论文造假和“学位注水”等问题,一些研究者也在讨论研究生规模扩张是否会引发培养质量下降、如何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如何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如何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等议题。我们需要正视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既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更要自觉地将解决问题转换为发展新动力,坚守质量底线,完善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控制,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导向之间的关系,切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突出表征和核心主题,是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这种发展是规模与质量的统一,不能偏废,尤其不能因为规模扩大过程中存在问题就完全止步不前。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更好的发展来实现。

2.从不断改革迈向全面系统改革

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就是改革的产物,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奠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学位制度实施的四十年中,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学位授权制度,拓展学位类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逐步确立三级学位管理体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扩大地方和培养单位自主权,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支撑了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随着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直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正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眼光,朝着推动研究生教育体系转型升级的目标,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推进,努力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一个适应新时代、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一定是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运行高效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体系。迈向这种体系的改革是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自我革命、自我升华,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既要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性,更要重视其类型特征;既要保持可持续的规模增长,更要重视严格的质量保证;既要关注新增学科和学位授权,更要重视存量调整;既要重视科研产出和质量,更要注重育人效果;既要借助外力推动,更要注重练好内功;既要继续发挥好政府作用,更要统筹全社会的创新资源。目前,学位条例修订正在加速推进中,将为更加全面系统的改革奠定法制基础。

3.从持续开放迈向更加自信的开放

开放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在学习中起步,在借鉴中发展,始终注意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在世界研究生教育格局中,我们是后来者,但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显著成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20年6月,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60万人,较2016年的54.45万人,增幅达到193%。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230个。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达54.6%,比201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与54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拓展。

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更加深度地参与全球治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迈向更加自信的开放。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我们推动成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学者联盟,举办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更加平等地促进中外研究生教育对话,不断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在中外研究生教育交流合作中,我们也更有主体意识,更加积极主动,更为注重平等互利、互学共进,努力建设以自主培养为主体、国内国际培养相互促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继续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研究生教育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我们更加自信地吸纳世界各国学生来华学习交流,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鼓励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2020年我国授予海外留学生硕士、博士学位数分别为12431个和2840个,相比2016年分别增长64.6%和109%。2021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表示:“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开放中发展壮大,必将在更加自信的开放中彰显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为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4.从注重创新迈向更加自主的创新

研究生教育要突出“研”字,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学位条例的制定就是为了促进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硕士学位获得者需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需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学位包括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侧重要求知识理论创新能力,专业学位侧重要求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明确的,成效是突出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的19名博士,都是我国研究生的杰出代表。2019年两院新增选院士中,90%以上在中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中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学位(硕士或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均超过50%。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撑,要求研究生教育在总结跟跑并跑经验、注重学习借鉴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关怀“国之大者”,重视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未来发展大势为导向,更加自主地确定研究领域、设置研究议程、明确研究目标、开展研究评价,同时要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条件与能力建设,包括实验支撑条件建设,不断完善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以更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

5.从一直重视迈向更加系统的重视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着力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标志着迈向更加系统地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

更加系统地重视研究生教育,一是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二是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坚持“四为”方针,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注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四是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五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根据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把研究生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教育全局中统筹谋划,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要更加重视自主改革创新,社会各方也要大力支持、深化合作。总之,这种系统的重视,不再是局部条块式的、外延扩张式的、抽象口号式的、外部驱动式的、重科研轻育人的重视,而是党和国家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全面改革和攻坚行动。

二、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新主题

毫无疑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主题,这是研究生教育自身的需要,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同时,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撑。所谓高质量发展,并不仅仅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结果,而是意味着坚持全方位的大质量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发展导向的政治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特别是要全面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准部署、扎实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深入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坚定教育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的研究生教育,在开放合作、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研究生教育道路和模式,同时切记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脚,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经验;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和改进现有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开发“大思政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激发广大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进现有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调整升级。2020年,陈宝生部长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创造更多机会、更优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因而也是具有更大影响的研究生教育,规划部署了研究生教育体系构建的新目标。

“更多机会”既是数量上的,也是结构上的。既要积极稳妥扩大规模,更要深入推进不同学位类型的分类发展,优化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位授权布局,要致力于让有需要、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优品质”是要紧紧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全面推进学科专业、招生考试、人才培养和管理评价体系等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培养能力,努力让更多的人认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品质,让更多优秀学生有意愿接受中国研究生教育。“更佳体验”是要着力优化教和学的体验,创造更加和谐的导学关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更加注重精心育人,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研究的客观挑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更加注重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潜力,使基于兴趣的快乐学习成为研究创新的重要动力。“更强力量”是要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更有效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应对日益白热化的全球科技和人才竞争的作用,更加全面有力地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如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就会有“更大影响”,特别是国际影响,有利于我们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确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3.坚持发展结构的合理性

结构合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目前,我国共有736个学位授权单位,研究生培养机构达到827个,设置了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布局了1.7万个学位授权点,推进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结构基础。但是,面对科学发展、知识爆炸和应用需求的新变化,我们仍然要加大结构优化的力度,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好的结构基础。

要着力打造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促进学科专业调整升级,实现大理科(理工农医)和大文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协调布局,形成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要不断优化学位授权布局,有效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四点一线一面”为战略重点,将研究生教育融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同时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要合理调整招生计划,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适切性,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持续完善分类发展格局,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强化科教融合,加强系统科研训练,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更加强化产教协同和融合,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结构性优化,特别是要注重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安排,更加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促进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4.坚持发展方式的创新性

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具有较强的国家计划色彩,招生计划是国家制定下达的,学科专业由国家制定目录,培养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资源投入主要源于国家财政并且在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分配不足,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外部监督。这种方式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表现出一些局限性。立足新时代,需要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按照更好发挥政府调控推动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大方向,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鼓励大胆改革探索。特别是要注意细分需求,精准识别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扎根中国大地,以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全球变化,在发现、服务和创新需求的过程中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防止脱离实际、缺乏实质目标的为教学而教学、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的发展倾向;要遵循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在坚持发挥高校育人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成全社会的创新资源,适应当前创新力量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行业企业同样成为实践创新重要主体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开门办学,特别是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将科技前沿、生产一线的理论、技术和难题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要深入推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培育多元投入主体,充分完善并利用好市场机制,同时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资源差异化配置,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单位实际、学科专业实际,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研究生教育高效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压实主体责任,更加重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重构更加科学合理的、多主体共治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当然,改革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在党的统筹领导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

5.坚持发展动力的内源性

如前所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式具有较强的国家计划色彩,研究生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党和政府有组织、有程序、有规则的持续推动,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够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速度,推动研究生教育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并且有利于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前瞻布局、重点推进。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都能看到政府发挥作用的情形,区别在于作用形式、范围以及力度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是受其他力量影响的。在研究生教育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更多发挥作用具有必然性。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主要依靠政府外部推动的发展方式在继续彰显优势的同时,也表现出某些日渐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制约了培养单位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养成简单唯上的行为习惯和“等靠要”的心理预期,甚至导致某些办学行为的扭曲,如重申报轻建设、重指标轻质量、重趋同轻特色等,偏离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为此,我们需要在更好发挥政府推动作用的同时,适应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需要,更加重视培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生力量,促进外部约束与内部自律、外部推动与内部主动的平衡协调、良性互动。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压实培养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内生力量的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培养单位多渠道自主筹集资源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服务实际需求、从办学主体自身的人才培养需要和教育事业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自主自律的研究生教育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6.坚持发展评价的科学性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特别是在外部驱动强劲、内部定力不足以及评价与资源配置紧密挂钩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盛行,不仅严重加剧了办学主体的额外负担,而且扭曲了一些单位的办学方向,造成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些偏差,导致围着评价指标转的重排名、重科研、重帽子、重数量、重学历、趋同化等不良倾向,偏离了教育本质。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和个人,片面追逐排名、追求发表,败坏了学风,滋生了腐败犯罪行为,严重损害教育形象。如何评价研究生教育,如何评价导师水平和指导行为,如何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效果,如何评价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支撑能力,如何发挥评价结果的引导改进作用,都要遵循科学原则,并且不断创新。

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评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培养单位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上来,更加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特别是要着力构建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完善多元学术评价体系,采用分类评价方法,促进不同学科专业分类发展。要改进评价方式,提高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专业性、互动性、诊断性、服务性,注重为不同的评价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协商改进服务。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集成大数据,做好研究生教育实时动态监测、报告和合格评估工作,这对研究生教育评价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意义。要坚决遏制各种唯发表、围着各种商业化排名转的办学倾向,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潜心治学、精心育人、追求创新、注重贡献的教育环境。

三、自觉担当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自觉担当,主动作为,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之大者”。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当前,要抓住重点带一般、抓住关键带全局,着力推进以下四项工作。

1.以提升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导向,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升级

学科专业是研究生教育布局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建设遵循着知识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奠定了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较好基础。但是,目前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上还有不足,突出体现为知识创新、服务需求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这里既有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方面的原因,更有学科专业建设机制与过程的原因,迫切需要逐一破题解决。

一是要压实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服务需求方向,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设置和建设相关的学科专业。目前二级学科和专业学位领域的设置权都已下放,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审核权也已在一定范围内下放,各单位应该切实用好自主权,主动加强高质量建设,提升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二是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管理机制,发挥好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经大幅度缩短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年限,并且每年更新发布指导性学科专业信息,制定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清单,引导学科专业加强建设的方向。三是依规开展学位授权和合格评估工作,用好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布局,优化结构。四是改进学科专业建设评价,突出育人、贡献、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改进交叉学科评价,引导学科发展正确方向。五是强化资源的差异化配置,重点支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最终,要着力形成提升基础学科冷门绝学水平、强化应用学科专业服务需求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促进交叉学科健康发展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更为完善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兼具、知识创新和服务需求俱优的学科专业体系。

2.以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

培养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依据,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品牌,不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一定不是高水平的有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一千多万高层次人才,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高。研究生教育急需全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又好又快地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统筹推进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宏观层次是指全国层面的整体的包括学科专业、学位授权、招生培养、管理评价、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观层次体系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的围绕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的组合,微观层面体系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层次上各种要素的组合。这里,向基层着眼、向细处发力尤其重要。此外,聚焦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还要更加重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关键领域,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专业方向。二是深入改革相关的招生考试制度,面向国内外的优秀学生,更加科学精准地选拔有兴趣、有能力、有需要的人接受研究生教育。三是立足教育又跳出教育,集聚各方优势创新资源,促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院所和领军企业的最佳要素组合,有效推进相关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激发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五是依托学科专业和行业专家科学开展分类指导,坚持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分别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机制,促进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六是千方百计加大资源投入,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导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水平和培养投入,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约有50万人,约占我国高等教育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整体上看,广大研究生导师是有水平的,关心学生,履职尽责,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完善激励体系,强化对广大导师的整体激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确实有少数导师名不副实,指导方法不科学,指导精力投入不足,培养质量把关不严,背离教书育人职责。更有甚者,个别导师师德师风败坏,违纪违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不断健全更加有效的约束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更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导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这当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当今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导师和学生一样,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调适导学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引导这种自主调适的努力,共同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导学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导学关系简单地抽象出来,孤立地看,毕竟导学关系是嵌入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也要注意跳出这种关系之外,着眼于系统治理和良好导学环境的营造。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导学关系的特殊性,研究生不是一般的学生,导师也不是一般的教师。研究生导师不搞研究不行,单搞研究也不行;不严不行,只严也不行;不教不行,只教也不行;没有标准不行,只是一个标准也不行。导学关系自身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简单看待和处理,需要精准分析、统筹协调、分类指导。

进一步而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明确导师的岗位属性。导师是岗位而非简单的身份和荣誉,是岗位就要有职责,立德树人,遵纪守法,自觉提升师德师风素养,既做经师更做人师,这就是导师首要的职责。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及相关文件指明了导师最基本的指导职责和行为底线,不得违反。是岗位就要有选拔,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做导师,一定要选品学兼优、善于指导的人。是岗位就要有管理,要根据指导任务,做好导师队伍规划,不断优化导师结构,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是岗位就要有考核,导师要有任期,不能是终身制。履职尽责且有需求就续聘,不合格、无需求就应该退出,违规违纪必须严肃处理。二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升华家国情怀,深度激发导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育人的荣誉感,引导广大导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育人业绩赢得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尊敬与爱戴。三是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度重视导师发展工作,完善多层次的导师培训交流体系,充分挖掘可供分享的优秀导师的典型经验,促进导师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制度,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四是结合培养单位和学科专业、学生实际,研究创新各具特色的指导模式,探索“导师+学长”等指导模式,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导师之间合作建立导师组,不断健全行业导师参与指导的有效机制。

4.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支撑,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涉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治理变革。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整个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工作方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完善宏观政策框架,落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遵循“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突出质量导向、科学评价、多方参与、依法治理、智慧治理和个性化治理,着力加强基层自我治理。

当前尤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依法治理。我们要加快推进《学位条例》修订,推进实施新的《学位法》,更好地总结固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法律修订已在冲刺阶段,下一步将提交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议,争取尽早出台。与此同时,我们要抓好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6个文件的宣传解读和落地执行工作,这些文件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指南。二是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遵照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大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治理。特别是要完善数据采集标准、落实数据管理主体、优化数据管理流程、加强数据信息集成、推进动态开发利用,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共同体共享的信息平台和分享机制,并以此带动培养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和主体的优化,创造智慧治理的更好条件。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改进基层自我治理。要大力加强省级学位委员会、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力建设,加强研究生院(部、处)的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更加制度化、高水平地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会议等,搭建基层队伍之间的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平台,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同时,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要求,鼓励支持研究生教育研究机构、专业团体、行业企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有效参与治理,助力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总之,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正在进入由大到强的发展新时代。站在建党一百周年、学位制度实施四十周年的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动力,从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增强教育自信,自觉担当,不辱使命,把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到实处,又好又快地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中国视角、中国智慧,分享中国声音、中国经验。

致谢:北京理工大学蔺跟荣、王贞惠同志协助整理了录音稿,我的同事郑玮斯协助校订了有关数据,在此谨致谢意!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9期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