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管理  优秀事迹

史经展: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作者: 访问量:868发布时间:2020-08-24


人物简介】史经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目前,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其中6篇为中科院二区),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以及“IEEE国际光通信与网络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国际性荣誉,获得“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

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听从内心,无问西东”出自电影《无问西东》,意思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的挫折或诱惑所打扰。回顾史经展的学习和科研经历,这种无问西东的精神对他的人生轨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梦起中乌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中乌培优班是史经展科研梦想起航的地方。史经展是南航2009级本科生,已在南航学习生活了10余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本科入学专业是民航机务工程。关于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史经展回忆说:“小时候的自己就对无线电充满兴趣,但由于高考时填报志愿的疏忽,来到了这个专业,没能到无线电相关的专业学习。”幸运的是,学校培优班选拔考试给了他一次更换专业的机会,看到中乌培优班的专业是信息工程,他毫不犹豫地把中乌培优班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中乌培优班在全校范围内仅选拔30名学生,竞争无疑是很激烈的。史经展在回忆自己进入中乌班的经历时说:“为了能够进入中乌班,军训之余,我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复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通过了选拔考试,获得了面试机会。面试前,我认真准备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面试时,看到很多高考分数超过南大分数线的同学也来面试,更增加了我的紧张程度。面试过后,就是焦急的等待最终结果,每天下午军训结束后,我都会去学校二号教学楼查看是否有相关通知。终于在临近军训结束的时候,二号楼的通知墙上公布了中乌班录取名单。看到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在强者如林的中乌班,史经展的学习过程并不轻松。“我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的平均绩点仅为3.2,原因是工科数学分析这门课的成绩仅为67。而中乌培优班是有淘汰机制的,如果成绩太差,是会被淘汰的。”史经展回忆说。为了能够留在中乌班学习无线电相关专业,史经展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的那个寒假,系统地把自己在这一学期上课过程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又认真复习了一遍。“后面的事实证明,这一遍系统的复习对我后面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史经展感叹道。自此,史经展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以后每学期的平均绩点都大于4.0。

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史经展如愿得到了去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在这里,史经展第一次接触到了科研,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三暑假,史经展去到了学校旁边的乌克兰科学研究院进行暑期科研实践活动。回忆到这段经历,史经展说:“刚开始,由于自己俄语的不熟练,连导师分配的任务是什么都听不懂。但渐渐地,随着导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任务是设计算法以去除GPS位置数据中的冲击噪声。为了能够完成任务,我查阅了很多英文、俄文以及中文文献,最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并成功编程实现。”由于史经展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导师在他大四的时候与学校商量,上课后的空闲时间,继续让史经展跟随他做科研。谈到对于这段经历的感想史经展说:“这段经历不但训练了我的编程能力,还让我学习到了做科研的方法,使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逐梦航天学院

史经展在南航航天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经历培养了其基本的科研技能,为其追逐科研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乌克兰回来后,史经展保研到南航航天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跟随宗鹏老师从事卫星通信方向的研究。这两年半的学习经历不仅使得史经展对卫星通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史经展具备了英语写作、文档编辑和项目推进等基本科研能力。

史经展的导师宗老师系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具有很强的英语能力,史经展在宗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也慢慢地培养了自己的英语能力。史经展对宗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地说:“宗老师在给我们授课时,都是全程使用英语,包括布置给我们的作业,都要求我们用英语完成。刚开始,我们都很难适应。但渐渐地,听的多了,写的多了,我们发现宗老师的课程我们基本可以听懂了,英语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除了宗老师的言传身教,史经展也一直在努力培养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为了能写出一篇地道的英文论文,史经展找了一篇综述类英文论文,认真背诵了里面每一个语句。在平时英语写作中,史经展也力求做到完美,仔细斟酌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力求使英语表述更加地道。

除了英语能力的培养,宗老师还特别注重文档编辑能力的培训。宗老师的第一节课会花一个学时的时间为学生讲述并演示word的基本用法,如如何设置样式、如何编号、如何引用等。课后,宗老师还会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大家练习word的用法。史经展说:“宗老师针对文档编辑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对我的影响很大。应用上宗老师教授的方法,我在编辑论文、项目报告书、整理材料时效率提高了许多,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年半的时间,史经展作为主要参与者系统地完成了两项科研项目。说起参与项目的经历,史经展回忆道:“项目的申请、推进、中期检查、结题,我都有全程参与。当时的确感觉很累。一是项目任务量大、时间紧;二是很多项目流程都是第一次接触,不是很熟悉;三是要经常出差,身体比较劳累。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种收获颇丰的感觉。通过项目的申请,我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申请书更有吸引力,打动评委;通过项目的推进,我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盈了自己的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篇中文核心,3篇会议论文;通过项目的中期检查,我知道了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漏洞,更早地进行了查漏补缺;通过项目的结题,我知道了如何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它更有说服力。项目的顺利结题使得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巩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

圆梦微波光子学

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实验室是史经展攻读博士学位的地方,也是他的科研梦想最终得以实现的地方。在中乌班学习和在航天学院读研的经历使得史经展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经展也就有了读博的打算。

关于自己是如何来到潘时龙老师实验室的,史经展回忆说:“其实,我和潘老师在我大二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是我大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授课老师。当时就听到同学说,潘老师是清华大学的本科和博士,是咱们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听到这些,再加上潘老师富有吸引力的授课方法和人格魅力,当时自己的心中满满的是对潘老师的崇拜之情。虽然一直怀着对潘老师的崇拜之情,但当面临读博选择导师时,我却迟迟不敢联系潘老师。主要原因是我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的是卫星通信方向的研究,而潘老师实验室从事的是微波光子学方向的研究,两个方向基本没有关联,我害怕潘老师会因为方向不同而拒绝我。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朋友建议我联系潘老师试一下,说潘老师特别友善,不用担心被拒绝。在他的劝说下,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给潘老师发了封邮件,令我吃惊且感动的是,潘老师秒回了我的邮件,同意跟我见面谈谈,欣喜的我马上跟潘老师约好了见面时间。跟潘老师见面前,我仔细看了一些有关微波光子学的介绍,由于和我硕士期间所从事的方向不相关,这些介绍并没有对我进一步了解微波光子学起到很大作用。随着和潘老师见面时间的临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担心潘老师会因为我对微波光子学的不了解而拒绝我。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就像我的朋友所说,潘老师特别友善,他对我的面试就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然。我紧张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这次见面后,我就经常来潘老师的实验室参加学术活动,慢慢地,就融入了微波光子学实验室这个大家庭。”

史经展在微波光子学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已经三年半,这次能够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离不开其自身的努力。史经展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课题是光子辅助的微波信号测量技术,主要研究内容是借助光子技术来实现大带宽、高精度的微波频率和相位噪声测量。回忆起刚接手这个研究方向的时候,史经展说:“这个研究方向是一个即将毕业硕士的研究方向。我进入实验室时,实验室在这个研究方向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研究基础。好的研究基础使得我能够快速的上手做实验,同时也意味着留给我的创新空间已经越来越少。而国际上,从事这个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很少,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很少,使得我对如何在这个研究方向上有所创新一直很迷茫。”然而,史经展的迷茫期并没有持续很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参加德国仪器制造企业罗德施瓦兹的技术交流会时,史经展了解到了一种改进的相位噪声测量方法。然而,当时史经展并没有注意到将微波光子技术应用于这种方法的优势。幸运地是,和他一起参会的张方正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方法的应用潜力,并建议史经展做深入的研究。从会场回到学校,史经展就开始着手验证其可行性。回忆起这段经历,史经展兴奋地说:“这是一段忙碌但使我受益最多的时光。首先是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优势,提取出了该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该方法的原理,为后面对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是要从实验中证明该方法的优势,为此,潘老师专门给我安排了一个专用的实验台,在当时实验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个实验台为我做实验验证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然而,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刚接触微波光子学的自己对微波光子器件和一些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二是自己对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一遍遍地做实验,一遍遍地分析实验数据,一遍遍地查找问题,这是一个枯燥而身心劳累的过程,一次次的失败实验让自己几乎放弃。正当我要放弃时,幸运女神再次降临到我的身边。在一次理论推导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推导忽略了直流分量的影响。恍然大悟的我立马着手解决直流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想到了解决方案,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方案的正确性。在几十次的实验中,我更加熟悉了微波光子器件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验做出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步步完善其中的关键技术,使其成为完美的系统。在完善这些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史经展迸发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他都一一整理写成了论文和专利,并最终获得发表和授权。经过三年半不懈的努力,史经展最终发表了7篇SCI期刊论文,申请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获得授权。借助这些学术成果,他获得了“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IEEE国际光通信与网络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等重要荣誉。

 “这些学术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潘时龙老师和张方正老师对我的无私付出,也离不开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各位师兄弟姐妹的帮助。”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科研成果时,史经展如是说。史经展举例说:“自己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第一篇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在微波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ologies上,就是潘老师和张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修改换来的。我写好这篇论文初稿的时间正值寒假期间,写好后我就发给了张老师,以为他会在会在寒假过后帮我修改。令我没想到和感动的是,张老师竟然在寒假期间,把我的论文修改了二十余遍,甚至在大年三十也在为我改论文。张老师改过后,潘老师又前前后后改了六遍。还有,自己在申请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时,也是正值春节期间。潘老师和张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提供推荐信。”潘老师和张老师这种废寝忘食般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和影响了史经展,在谈到自己的第二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ologies上的论文时,史经展自豪地说:“这篇论文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投出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一个月。有了新的想法,潘老师马上组织课题组召开了实验研讨会。研讨过后,我连续做了三天高强度的实验。经过整理数据、写论文、修改论文,这篇论文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当中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老师和实验室兄弟姐妹们精诚协作和争分夺秒的奋斗精神。”

谈到博士毕业后的打算,史经展坚定地说:“我将坚持自己的科研梦想,到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目前,已经有多家高校向史经展伸出橄榄枝。从航天学院中乌班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史经展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科研梦想靠近。这一步步走来,离不开其自身“听从内心,无问西东”的奋斗精神,离不开这一路上老师、同学、家人的无私奉献。


导师寄语:

史经展同学始终坚守自己的科研梦想,埋头下去做学术,无问西东。作为史经展的导师,我见证了他所付出的努力,也见证了他的不断成长,从对研究方向的迷茫到现在发表7篇高质量的SCI期刊论文,从对实验设备的蹩脚操作到现在独立完成整个系统实验。坚守梦想,无问西东,他将其诠释的很好。希望他能够保持自己的科研初心,砥砺奋进,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  潘时龙



分享:
友情链接
网站说明